背景介绍
2020年10月,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小学阶段)正式启动。为将试点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央馆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小学阶段)开课质量,中央电化教育馆组建了多个责任专家工作团队,于2021年5-6月期间,分赴全国10个省份的33所实验校开展专家巡回指导活动。
活动回顾
2021年5月12-13日,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责任专家工作团队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科技园分校、北京市润丰学校、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开展专家巡回指导活动。本次巡回指导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教育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史树敏领衔,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组成员杨帆、袁梦晨,责任专家工作助手欧阳嘉煜、王静、刘晋阳一行全程参与。
01实地考察
责任专家工作团队在学校相关负责同志陪同下,实地考察了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及软硬件设施,并了解了学校常态化开设“央馆人工智能课程”情况。实地考察显示:各实验校高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培养,都按“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开设要求配备了相关基础设施,“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常态化应用已在各校有序开展。其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北京市润丰学校从2021年起,采用大班授课形式,分别在4-5年级和4年级常态化开设“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北京市新英才学校从2021年起,以社团形式在4-6年级开设“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科技园分校从2020年下学期起,将“央馆人工智能课程”有关内容纳入1-6年级校本“工匠课”(含信息课、人工智能课、小菜园、劳动技术课等),每年级每学期上5节课,学校正在谋划在1-6年级系统化开设“央馆人工智能课程”。
02课堂观摩
责任专家工作团队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在四所学校每校现场观摩了一节人工智能教育常态化课程,并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和互动。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责任专家工作团队现场观摩了刘硕老师执教的《让小飞回答你的问题》一课。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智能音箱产品创设情景,引出智能对话系统,进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问答系统和人机对话,并组织各学生小组利用小飞机器人和平板电脑编程完成询问天气和自定义问答的程序。整节课课堂氛围较好,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分组讨论热烈。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科技园分校,责任专家工作团队现场观摩了杨建军老师执教的《让小飞学会翻译》一课。本节课以学生和小飞的互动引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完成了中译英、英译中的程序设计,并在课堂最后通过发散和深度思考“有了翻译机还需要学习英语了吗?”进而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活、学习之间的关系。
在北京市润丰学校,责任专家工作团队现场观摩了陈力老师执教的《给留学生设计一个智能学伴》一课。本节课以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计算思维为目标,将课程内容情境化,以冬奥为主题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制作能够帮助外国游客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人小飞。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了小飞中英翻译和问答系统的程序,解决了冬奥会外国游客所需。整节课学生们踊跃发言,学习氛围浓厚。
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责任专家工作团队现场观摩了李萌老师执教的《语音评测》一课。上节课学生学习了语音评测技术,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综合应用语音合成、语音评测、变量计算等技术,制作一款能够进行英语口语综合评分机器人。课堂上,学生们争当小小工程师,编程兴趣浓郁。
03集体座谈
课堂观摩后,责任专家工作团队与学校管理层相关同志和人工智能授课教师进行了座谈。
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教育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史树敏介绍了此次专家巡回指导的目的,一是听常规课并点评指导,二是开展“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试用情况调研;部署了后续常态化网上教研活动安排,明确网上教研旨在通过三轮打磨(第一轮是教案打磨,第二轮是ppt+录像脚本的设计,第三轮是说课研讨),为每位授课教师打磨出一节优秀课例;并介绍了中央电化教育馆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及规模化应用的部分工作举措。
通过座谈,责任专家工作团队对所观摩的课例进行了点评和指导,详细解答了授课教师在开课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并调研了央馆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和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包括:教材、授课资源、实验环境、服务平台等)试用情况。
结语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工作(小学阶段)专家巡回指导活动(北京片区)圆满结束。责任专家工作团队将继续按照“线上指导常态化、线下指导按需开展”的工作原则,持续指导北京片区各实验校,打磨高质量教学课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育高影响试点学校,进一步将“央馆人工智能课程”常态化与规模化应用做实做好。
来源: 中央电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