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

随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革新,人工智能在数据、算力和算法“三要素”的支撑下,开始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智能货柜、在线支付、人脸识别等等,也预示着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智能。

人工智能的发展

在机器学习方面:1957年Rosenblatt研制成功了感知机。这是一种将神经元用于识别的系统,它的学习功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推动了连接机制的研究,但人们很快发现了感知机的局限性。

在定理证明方面:美籍华人数理逻辑学家王浩于1958年在IBM-704机器上用3-5min证明了《数学原理》中有关命题演算的全部定理(220条),并且还证明了谓词演算中150条定理的85%,1965年鲁宾逊(J. A. Robinson)提出了归结原理,为定理的机器证明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在模式识别方面:1959年塞尔夫里奇推出了一个模式识别程序,1965年罗伯特(Roberts)编制出了可分辨积木构造的程序。

在问题求解方面:1960年纽厄尔等人通过心理学试验总结出了人们求解问题的思维规律,编制了通用问题求解程序(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可以用来求解11种不同类型的问题。

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我国已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规划布局。

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现状

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发展智能教育;

2018年,《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从高等教育领域推动落实人工智能发展;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135》,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教育行业的授课方式,在线教育的兴起进一步带动了人工智能的传播与发展。据悉,此疫情期间,我国有2.7亿青少年儿童,通过人工智能教育,来获取知识。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可以让声音转换成文字,能通过拍照的方式将纸上的文字全部转换为电子文档,数学、物理等学科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批改。也可以帮助说方言的孩子学习普通话和外语。技术的提升和机器的运算处理不断升级,都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支持,也为教育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

 

 

时代在高速发展,但做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变。做教育,沉下心,才能走得远。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推动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大数据智能以数据驱动和认知计算为核心方法,从大数据中发现知识,进而根据知识做出智能决策。数据已经成为产业界争夺的焦点,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与服务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教育领域,数据可以解释教育现象,也可以揭示教育规律,并能够预测未来趋势。